就是愛分享
一般對資料庫的設計可分為兩種:
  • 由上而下(Top-Down),也就是由大而小,先從實體著手後,進行每個實體的屬性設計,再進行實體間的關聯性設計,實體關聯圖的設計模式就是屬於這種方式。

  • 由下而上(Bottom-Up),也就是由小而大,先從屬性的收集,再將其分類成不同的實體,再進行實體間的關聯性設計,資料流程圖的設計模式,就比較屬於這種的設計模式。


不過實際上我們有時會採用綜合式的進行,先以由上而下的模式進行,再使用由下而上的方式來檢查是否不足點。

首先依需求與分析建構之後,產生如下圖的概念實體關聯圖,並藉由此模型即可透過資訊人員與企業的客戶作一溝通的中介模型,來達到暸解企業的真正現況。



接著進而轉換成關聯式資料模型中的實際式實體關聯圖(Physical Entity Relationship Diagram,ERD),讓資料庫設計人員,依據所使用的資料庫管理系統,實際建構出資料庫綱要,進而讓程式設計師來進行應用程式的撰寫與開發。
在轉換的過程中,必須先將所有的實體和鍵值呈現出來,不過有時會在一些不當的情形之下,也可能會造成在一些實作上的困擾和影響,如下圖:



針對不當設計所可能引發的異動操作異常問題,就必須進行正規化,逐一將不當的單一個關聯做適當的切割成兩個或更多個不同的關聯,所以也稱為「切割理論」。在正規化的處理過程中,一定會從第一正規化、第二正規化...直到第五正規化,雖實作不一定要處理到第五正規化,但至少在處理的先後順序,一定會依循從小到大的規則,如下圖:


0 Responses